Monday, December 17, 2012

2012-12-15 空間大改造


香港地少人多,要找一塊土地建屋都不容易,但又有不少土地閒置,長期「曬太陽」,大至啟德舊機場土地,到小至一幅在天橋底下的土地,都可能要等上數以年計,才能決定其命運。

大塊土地可以重新規劃發展,天橋底下的空地、荒廢的學校、政府宿舍、無人使用的停車場,除了重建之外,還可以做甚麼?為何這麽多空間和土地一等經年,都不可以作出規劃?

一群年輕人發起「空城計劃」,走進閒置公園、城市罅隙和廢置建築,在這些被遺忘的角落搞搞新意思。政府亦透過「起動九龍東」計劃,希望活用九龍東公共空間。
記者:錢芷蕾/李國忠

Sunday, December 9, 2012

2012-12-08 整形王國


早前本港一宗,以「醫學美容」為名的靜脈輸液,釀成致命慘劇,轟動社會各界。政府隨即宣布成立督導委員會,檢討私營醫療系統,將劃分普通和高風險醫療美容程序,以堵塞三大漏洞:沒有相關法法例規管、沒有牌照規管,以及出事後難以追討。遠自二十世紀初,亞洲不同地區的醫療美容行業,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將醫藥用的藥物或技術,應用於美化容貌之上。南韓躍身成全球最發達的「整容王國」,風潮亦蔓延至港。不少愛美港人轉戰到南韓或內地,一圓變美之夢。以南韓的整形風潮為例,首爾江南區,近年有「整容一條街」的誕生。大批外地人對南韓技術趨之若鶩,令近年整形觀光業抬頭,究竟南韓整形風潮背後,有甚麼值得香港借鑑?
記者:陳穎忻

Monday, December 3, 2012

2012-12-01 中國人‧香港人


近年來中港矛盾激增,"蝗禍","反雙非孕婦","反自駕遊","反一簽多行","反殘體字","反洗腦","光復上水","反割地賣港","反赤化"等等。這些運動動員能力越來越強,出席人數動輒數千上萬,背後原因固然複雜,但背後都有共同主題:部份香港人擔心香港人的身份逐漸消失,被中國大陸"吞併"。有人在上述運動中打出香港旗,又或龍獅旗,他們鼓吹港獨,或起碼要跟中國隔絕。雖然站在這些旗幟下的人不多,但內心支持這種城邦思想的人卻不少,究竟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?何以出現這種身份認同危機?
記者:翁振輝

Monday, November 26, 2012

2012-11-24 置業夢


樓市熾熱,近年多個新盤呎價屢創新高,並於短期內售出逾千個單位,二手盤樓價亦隨新盤颷升,香港樓價指數由今年一月的179.8升至八月的210.6,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物價指數,過去三周都創新高,政府強調,樓價已脫離市民可負擔的水平,樓市泡沫危機再現。究竟背後是誰推高了樓市?用家?投資者?還是內地買家?今天的情況與當年九七有多相似?政府多番提醒會增加樓宇供應,又開設外來買家印花稅,能否阻止樓市泡沫形成?
記者:何嘉敏

Monday, November 19, 2012

2012-11-17 習李配


中共十八大十一月八日在北京召開,由於涉及最高領導層交班,新任政治局常委除習近平、李克強留任外,還有甚麼人晉身常委呢?備受關注。

習近平、李克強被視為胡錦濤、溫家寶的接班人,以兩人為首組成的新班子,面對複雜的國際局勢,以及內地眾多難題,包括貧富懸殊、貪污猖獗,以及隨經濟發展而檢的政制改革呼聲日高,他們在執政方面,會有甚麼新思維呢?
記者:鄺國惠

Wednesday, November 14, 2012

2012-11-10 鬧爆文化


社會上議題不絕,爭論不休,兩陣對立,非黑即白。學者感慨,不表態、不參加批判特區政府,好人有限。

簡單的口號,簡單的訴求,網絡上一呼百應,動員上街,卻少聚焦事件的內容。社會上,無論政治、民生議題都只有「Yes」或「No」,欠缺了「Yes......, but......」或「No......, but......」的對話空間。

當「先扭曲、再標籤、後打倒」成為常態,當事事鬧爆,這是我們想見的社會嗎?社會躁動不安,如何面對?
記者:李賢哲

2012-11-03 自由行效應


零三沙士襲港之後,中央與特區政府簽訂首份CEPA協議,重頭戲是開放個人遊,期望大量遊客訪港,為經濟注入強心針。俗稱「自由行」的港澳個人遊計劃,至今推行了九年。由最初的廣東省城市,擴展至全國近五十個城市,為香港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,但亦引伸不少問題,包括景點、交通工具人多擠逼,酒店租金越來越貴,舖租亦不斷加,購物區的地舖,只有名店才可以生存,以至水貨客擾民等等。

開放自由行後,內地來港旅客人數,已經達到七千八百萬,在最近結束的黃金周假期,有零售店舖反映,旅客的消費金額已有減退,購買的物品亦由名牌,轉至一般日用品。究竟自由行的效應,是否已經發展到了極限?香港的吸引力和接待能力又是否要檢討?
記者:蔡千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