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January 26, 2012

2012-01-26 西九大戲棚


西九文化區諮詢多時,大片黃金土地等待十年後,終於有像樣的文化活動。西九管理局,選擇以「西九大戲棚」打響頭炮,讓市民重拾新年看大戲的回憶。大戲棚位置正正是將來戲曲中心所在,亦是文化區入口,當局形容,粵劇將是西九文化區的靈魂。不過,與此同時,被視為粵劇標記的新光戲院,則於二月底約滿結業,戲曲中心最快二零一五年落成,在這段過渡期,粵劇界如何拓展觀眾,培訓新秀,為西九做好準備?要盡顯「靈魂」魅力,場館以外,還欠缺甚麼?香港人準備好沒有?
記者:何嘉敏 鄺國惠

Saturday, January 21, 2012

2012-01-19 走.不走


去年底花園街排檔大火,導致九人死亡,死者全部死在通道.其實香港過往的致命住宅火警,大部分死者都是死在通道上,而並非在單位內致命。傳統智慧認為,發生火警時要馬上「走火警」,不過九七年美孚新邨一場住宅火,導致九人死亡,當中八人死於通道,事件令消防處有新的認識,自此宣傳策略亦改為「走或不走」.所謂「走或不走」,是指要審度形勢,看看走火通道是否濃煙密佈及阻塞,若果通道的煙比單位內的煙還多,便應留在室內待救.專家說,香港的建築物耐火性強,消防員到達迅速,往往能及時拯救室內居民,而濃煙密佈的走火通道,才是殺人場所。
記者:翁振輝

Friday, January 13, 2012

2012-01-12 台灣總統選舉之二:雙英對決


台灣總統選舉,以往都是藍綠大戰,只講統獨,充滿激情與悲情。陳水扁時代過去,兩岸形勢有變,今次這場選戰風格,與傳統迥異,沒有激情,沒有悲情,重點亦由兩岸議題,轉為台灣內部社會及經濟發展。

國民黨、民進黨兩大領頭人馬英九及蔡英文,由個人形象到教育背景,都有幾分相似,民進黨告別陳水扁時代,蔡英文用了很短時間就扭轉劣勢,「五都選舉」初見成績,向國民黨寸寸進逼。馬英九的競選策略打法傳統,由青年軍到固定基本盤,都沒有甚麼驚喜,惟一破格的是,拋出兩岸和平協議,搶先提出公投議題,卻落得焦頭爛額,加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宣布參選後,搶去部分藍營選票,形勢對蔡英文有利,馬英九能否連任更加難測。當統獨再不是議題,藍綠兩大陣營如何出奇制勝?
記者:許少芬/蔡千紅

2012-01-05 台灣總統選舉之一:馬英九的光環


三年多前,國民黨的馬英九從民進黨手中,重奪總統寶座。外表正氣、形象清廉的馬英九挾高民望上場,兩岸關係趨向緩和,民進黨因陳水扁事件跌至低谷,一切均有利於馬英九執政。

可惜,由處理屏東縣「八八水災」開始,他的施政風格和領導能力大受質疑,往後,由用人到管治,屢有錯失,被批評只有臉蛋,沒有魄力,支持度逐漸走低。任內兩岸關係緩和,又簽訂ECFA,加上內地開放自由行,但亦無助提昇馬英九的支持度。為何眾多有利條件集於一身,馬英九政府仍會一籌莫展呢?

本集將透過訪問屏東縣災民、台南老農,以及台北小商人,了解馬英九上台以來,台灣人的生活有沒有好起來?經濟和就業情況有沒有改善過?

另外,馬英九的不沾鍋作風,令很多藍營中人遠他而去,親民黨主席宋楚瑜、周刋主筆、民調專家接受訪問,評價馬英九的人際關係和領導能力,細說台灣民眾對馬英九的愛與恨。
記者:許少芬/ 蔡千紅

2011-12-22 無限上網


近年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普及,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份,電訊商推出「無限上網」收費套餐,是促使智能手機普及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,手機的數據用量一年來以倍速增長,電訊商以濫用為理由,研究取消「無限上網」。其實現時所謂的無限,實際有很多限制,究竟取消「無限上網」,對一般用戶有多大影響呢?
記者:李賢哲

2011-12-15 出選


經過一輪頻密曝光之後,兩位特首熱門參選人唐英年及梁振英,率先宣布參選。由一千二百名各界人士組成的選委會委員周日誕生,泛民參選人究竟有無機會參與競逐,形勢逐漸明朗。

梁振英和唐英年,一個專業人士,一個商人出身,回歸以來,兩人在特區政府擔任要職,論資歷,兩人旗鼓相當,但論民望,梁振英一年前,遠遠落後於唐英年,經過頻密落區,到處宣講治港理念,梁振英從後趕上,加上唐英年受緋聞困擾,民望逆轉,隨著越來越多有份量人士表態,兩大陣營短兵相接,特首戰漸入高潮。
記者:鄺國惠/李國忠

2011-12-08 衝閘


公立醫院今年四月向內地孕婦「落閘」,不過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爭議未止息,衝急症室產子個案大增。截至今年九月,個案突破一千宗,較去年全年增近三成。本港孕婦不滿一床難求,繼續上街抗議。

按過往出生率預測,今年出生人數可能超越九萬,創四十五年新高,而年底更是產子高峰期,各大公立醫院急症室壓力將會急增。部分醫院急症室不設產科及兒科,對未經預約、臨盆前才趕到急症室的孕婦及胎兒有極大風險。產房「爆煲」,醫護人員「求救」,有建議指應提高衝急症室的分娩收費,以收阻嚇作用,但醫管局指,「衝關」情況未算很嚴重,未有加價打算。內地孕婦來港「衝關」情形到底有多惡劣?長遠而言,本港的人口政策是否應該檢討?相關設施又是否足夠?
記者:蔡千紅

2011-12-01 排檔安全


花園街排檔一年內兩度大火,造成嚴重人命傷亡,街邊排檔政策有無檢討必要?

此外,即使解決到排檔問題,火警依然無法避免。這宗火警,為甚麼會有這麼多市民死傷,而且全部死在梯間和天台呢?
記者:李國忠/許少芬/蔡千紅/翁振輝

2011-11-24 居權風波


在港連續工作滿七年的外傭,能否根據《基本法》第二十四條,而擁有資格申請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,掀起社會各界廣泛爭議。有市民擔心外傭一方勝訴並成為案例,便賦予外傭權利申請永久居留權。有前高官高調促請政府,尋求「人大釋法」來解決《基本法》與《入境條例》間的矛盾,激起法律界學者憂慮事件會動搖賦予港人權利、代表一國兩制的基本憲法,並削弱其權威性及認受性。本集將深入探討事件的來龍去脈,以歷史及法律角度,解開市民的誤解,分析事件對香港社會的深遠影響。
記者:陳穎忻

2011-11-17 死有其所


香港每年有四萬多人死亡,當中絕大部分使用火葬,骨灰龕位需求每年達四萬個,未來有增無減,但零五年後政府既有的骨灰龕位已全數售罄,過去六年,擴建的政府龕位總數只有二萬多個,遠遠供不應求,導致以牟利為目標的私營骨灰龕場大增,部分提供龕位的寺院場地前身為教堂,近兩三年才忽然變身;連一些貼近民居的村屋,亦搖身變為骨灰龕場。私營龕場遍地開花,政府全無監管。而在擴建骨灰龕進度上,除了官員怠慢,各區區議會亦多番阻撓,五個項目只有一個成事。九八年政府提出擴建沙田富山靈灰安置所,十三年來仍遭反對,區議員又是否真的反映了民意?
記者:翁振輝

2011-11-10 區選新人類


不少政黨近年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,積極栽培政壇新力軍,今屆區議會選舉成為他們首個較量場。近年,八十後青年成為政治上一股新勢力,踴躍參與政治活動。今屆區議會選舉,十八至二十歲登記的選民超過十四萬,較零七年一屆大增一倍。各黨派今次均派出不少年輕候選人迎戰,這些新力軍被寄予厚望,三個來自不同政黨的年輕人,經歷第一次選舉,有甚麼感受?他們期望帶著甚麼聲音進入議會?
記者:關銘麟

2011-11-03 區議會選舉之二:左右夾攻擊


民主黨在今屆區議會選舉中,被人民力量候選人狙擊,同時又要面對建制派夾擊,部份選區上屆僅勝對手幾個百分點,今次隨時墮馬。面對左右夾擊,民主黨有何應付策略呢?
記者:李賢哲、何嘉敏

2011-10-27 區議會選舉之一:超級區議員


政改方案通過後,二零一二年新一屆立法會,將增加五席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,候選人首先要贏得區議會議席,令十一月六日舉行的區議會選舉,更為矚目。各政黨紛紛派出重量級人馬出選,一共十七名立法會議員落場角逐,選情激烈。
記者:何嘉敏/李賢哲

2011-10-20 刑事訴訟法


中國刑事訴訟法自一九七九年頒布實施後,在一九九六年進行第一次修改諮詢,並於九七年一月實施。經歷將近十五年,人大常委會最近公布刑訴法第二次修改草案內容,提出九十九條修改,刑訴法由225條,增至285條。

修改刑事訴訟法,是希望可以追上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形勢,同時歷年來多宗冤案錯案,在國內外引起很大意見,認為與刑訴法落後有關。是次修改範圍觸及證據蒐集、強制羈押、律師權利和偵查程序等等。部分法律學者認為,是次修改將令刑訴法大為進步,但不少律師則認為只是略為改進,但倒退的地方也不少,特別是外界關注的類似艾未未案的「被失縱」情況,是否得到改善,最具爭議。

本集將探討修改刑訴法,公檢法權力是否因而擴大?律師的權利有否得到更好的保障?同時,面對部份案件中公檢法有法不依,是次修訂能否堵塞漏洞?前瞻未來,是次修改對於中國建立成法治社會,意義為何?
記者:許少芬

2011-10-13 管治之道


特首曾蔭權即將發表任內最後一份《施政報告》,巿民最關注的住屋問題,會否找到圓滿解決方法?社會貧富差距拉大,年輕人上位困難,本港未來發展定位等等,特首又如何回應?

如同第一任行長官董建華,曾蔭權上任初期,民望高企,但任期快將完結,執政團隊的民望亦跌至低點。換屆在即,本集嘗試回顧曾蔭權七年特首歲月,剖析民望下跌背後的因由,董建華被指施政議而不決,曾蔭權的管治又出了甚麼新問題?
記者:鄺國惠/吳璟儁/蔡千紅

2011-10-06 單車熱


香港近年多了單車愛好者,日夜在城市奔馳,有消閒的,亦有以單車代步的,但隨之而來的,卻是單車意外數字的增加。政府經常提倡低碳生活,單車正正是既健康,又環保,也便宜的代步工具,當世界各地紛紛建設單車設施,鼓勵市民踏單車時,香港的單車設施,只停留在作為消閒活動的水平,市民若要以之代步,便要面對單車泊位不足、單車徑不連接、公路又沒有單車專用徑、主要交通工具不容許攜單車入內等障礙,香港的單車設施為何這樣落伍呢?
記者:何嘉敏

2011-09-29 起跑


2011-09-22 潛行空間


2011-09-17 日本災後半年(下):我不想回家


巨大海嘯引發核輻射後,福島縣南相馬市孤立無援,市長透過互聯網直斥政府救災不力,成為新聞人物,但其後卻民望大跌,市民埋怨他只懂做「政治秀」,對處理核污染,遲遲未訂立指引,令四分一市民離開家園。有人牽頭為市民搜集索償理據,望能討回公道。面對重建,還是離開家園,災民心情矛盾,他們如何選擇?
記者:陳穎忻

2011-09-10 日本災後半年(上):我寫下歷史


日本「3.11」九級大地震、海嘯,引發核洩漏事件,令日本國民要面對史無前例的考驗。半年過後,《新聞透視》攝製隊,走訪宮城縣石卷市、福島縣南相馬市等重災區,一連兩集「災後半年」,細聽災民心聲。

石卷市《日日新聞》編採人員於地震後,不理停電,堅持手寫大字報張貼到避難所,第一時間向災民發布資訊,彰顯傳媒專業精神。我們重訪小報筆下故事,如萬里尋親、漁民逆境求生、東北產業危機等等。災後半年,市政府指廢墟清理只得一成,激發報社肩負起鞭策政府重建的責任,成為市民宣洩不滿的平台。災民對政府信心漸失,重建之路是否遙遙無期?

2011-09-03 外傭變港人


根據現行入境條例,外傭在港工作及居住滿七年或以上,是不會獲得居港權,及成為香港永久居民。不過,有外傭根據基本法第二十四條,在港居住七年以上,可成為香港居民,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,挑戰入境條例。有政黨及市民擔心,案件一旦勝訴,會令超過十萬名在港工作滿七年的外傭,也有資格申請居港權,對香港社會的住屋及福利造成沉重負擔。

香港外傭政策自七十年代開始,至今約有近三十萬菲傭及印傭在港工作,令到本港家庭的女性勞動力獲得釋放,對香港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有一定貢獻。不過,由於基本法條文的含糊,倘若司法覆核敗訴,政府會否促請人大釋法?社會各方對外傭變港人,又有甚麼看法?
記者:李賢哲

2011-08-27 警權與自由


上星期,副總理李克強訪港三日,為香港帶來大禮的同時,亦讓人覺得警權無限大。新任警務處長曾偉雄年初上場後,過去八個月,警方在處理多個示威的反應,比過往嚴苛,經常出現警力部署比示威者人數更多的場面。這次,李克強副總理訪問港大時,更出現示威學生在校園被警方推倒,被困梯間的事件;另有港商欲在酒店遞信予李克強,以至麗港城居民穿上六四T恤示威,被警員帶走。不單保安部署升級,在副總理李克強二十個訪港活動中,官方只安排十個讓傳媒採訪,其餘由政府新聞處供稿、供片,有評論指新聞自由受損,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則反駁這些評論是「垃圾」。究竟警權與自由應該如何平衡?
記者:翁振輝 許少芬 鄺國惠 蔡千紅

2011-08-20 現代貧民窟


馬頭圍道火災燒死四人,引發社會對劏房問題的關注。每個城市都有貧民窟,由幾十年前的七十二家房客,到今天一梯數十戶的劏房,為何香港有近半人口居於公屋,市區劏房仍然大受歡迎?劏房環境惡劣,呎租不低,裡面住的是甚麼人?

有人建議當局管制劏房,但當局坦言,他們無權入屋查察,甚至連全港劏房數目和位置都不掌握。其實劏房涉及的問題複雜,包括《床位寓所條例》只管床位籠屋,只要床位沒有三層高,當局便不理會單位內如何間格和分租。有社工擔心,草根階層甘願屈居劏房,只是想節省交通時間和交通費,若當局加強監管,又會導致租金上升,間接趕絕低下階層。
記者:鄺國惠

2011-08-13 熱身


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,將於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五日(星期日)舉行,梁振英、范徐麗泰等熱門特首候選人已經躍躍欲試,頻密露面,至於被視為大熱門的政務司長唐英年對參選則不置可否,政壇對誰選特首的討論升溫。自從國務院港澳辦主任拋出下任特首三大條件之後,為特首選戰揭開序幕。

零五年的特首補選,泛民陣營推出梁家傑,挑戰曾蔭權,今次又會否協調派出候選人參選呢?
記者:李國忠/鄺國惠/蔡千紅

2011-08-06 塑化風暴


想喝汽水又不想肥胖的女士,會選擇減肥汽水,但當中的甜味其實來自化學甜味劑;香港人喜歡吃的蒸糕、蒸包和烘焙食品,通通都加了含鋁的膨脹劑、用作配料粉的抗結劑和染色料等等。

甜味劑、抗結劑和膨脹劑不是食物,但就常見於食物之中。有人擔心這些食物添加劑對人體有害,甚至抗拒進食這類人工食品,選擇有機生活。有報道指,現代人每天至少食十種或以上食物添加劑,為甚麼新鮮食物需要加入添加劑,進食多少才有害?香港人常吃的台灣食品,就被揭發有不法商人,將致癌物質塑化劑,冒充食物添加劑混入食物中,成為台灣近年最嚴重的食品事故。不過有人就認為,食物添加劑是食品工業的靈魂,不但無害反而有益。面對不同講法,到底我們應該避免食物添加劑,抑或避無可避?
記者:周詩泓

2011-07-30 出軌


浙江溫州列車追撞事故,造成39死,近200人傷,各方質疑標榜先進的「和諧號」動車,行車安全系統為何如此脆弱?列車調度管理又出現甚麼漏洞?國務院事故調查組,決定將列車殘骸,移往溫州西站進一步調查。

近年,內地高速發展高鐵系統,經過多次大提速,車速已達世界第一,並且積極輸出技術,在全球掀起高鐵熱,令其他鐵路強國,如法國、日本群起競逐。動車追撞事故後,高鐵未來發展會怎麼樣?
記者:翁振輝/李國忠/鄺國惠

2011-07-23 少睡是福


「瞓足八小時」、「瞓到自然醒」,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模式,然而在繁忙都市人的生活節奏中,容不下較長的作息時間。外國研究指出,有少於百分之三的人基因特殊,睡眠時間少但仍覺精神飽滿,稱之為先天「少睡精英」(sleepless elite)。

很多「上班一族」白天埋頭苦幹,晚上盡情享樂,作息時間不定,睡眠時間越來越少。有人為兩餐「想瞓無得瞓」、有人「想瞓瞓唔著」,在一直缺乏睡眠教育的香港,如何達致優質睡眠?怎樣才能成為「少睡精英」?本集透過個案的生活習慣,及一些睡眠測試,從科學角度出發,打破觀眾對睡眠的迷思。
記者:黃曉瑩/陳穎忻

2011-07-16 城鄉有別


新界村屋、丁屋僭建情況普遍,但由於人口密度低,樓層矮,當局執法相對比市區寬鬆。僭建風暴蔓延全港,政府強調對待新界及市區的僭建物,要一視同仁,引發新界原居民的強烈反彈,尤其是不少村屋建了四層或以上,有機會被取締。新界原居民認為,村屋不同於丁屋,村屋土地是1905年,港英政府收回鄉民土地後,再以「集體官契」形式批予村民,所以無高度限制,亦不受現行法例規管。

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指部分村屋的環境,好比市區的劏房,村民是因為無地建屋而蝸居,表明不接受政府對部分村屋提出即時清拆,並透露會考慮提出司法覆核。究竟這場僭建風波牽連有多大呢?
記者:鄺國惠/何嘉敏

2011-07-09 拆彈


泛民發起五區公投之後整整一年,特區政府未經諮詢,突然推出遞補機制方案,決意堵塞立法會議員隨意辭職進行補選的漏洞,引起社會,尤其是兩個律師團體強烈反彈,令今年參與七一遊行人數,創了曾蔭權上台以來的紀錄。特區政府由提交草案,到大幅修訂遞補方法,到最後宣布押後表決方案,連番轉軚,希望拆彈。當局表示,兩個星期將提出遞補方案的諮詢文件,是否就能夠平息風波?
記者: 李國忠 李賢哲

2011-07-02 私人會所


香港有不少位於市區的高級私人會所,要成為會員,入會費由幾十萬至幾百萬不等,而且不一定有錢就可以取得會籍,大家都以為,會所租值不菲,所以會籍這麼昂貴,不過原來這些會所土地,是根據「私人遊樂場契約」,獲政府免費或象徵式一千元批地,大部分已經營運了超過半世紀。今年底至明年初,有五十多個會所的土地契約到期,他們是否有存在價值,政府的批地條款,是否值得檢討?
記者:李賢哲

2011-06-25 輻射恐慌


日本核危機引發全球對輻射的恐慌,這次核危機會造成多少人死亡?有專家估計,不會有人因輻射而死,早前東京的食水受輻射污染,專家計算,要飲數百年才增加百分之四致癌機會。切爾諾貝爾事件後,聯合國組織的長期跟進發現,事件帶來四十七人死亡,六千八百四十八人患甲狀腺癌,當中九成多數能治癒,高輻射地區的畸胎率甚至比低輻射地區的還要低,但當地居民想像輻射問題嚴重,這種心理恐慌被稱為「輻射恐懼症」。

十年前香港華仁中學發現數名學生患癌,有人歸咎校園下面的隧道內,放置了低輻射廢料,但隧道內原來只是螢光表面,煙霧感應器等廢料。日本核危機後,不少港人不敢吃日本食物,甚至連到日本旅遊也不敢去,這種對輻射的恐慌,又是否恰如其份呢?
記者:翁振輝

2011-06-18 關愛基金


政府成立「關愛基金」,協助社會低收入人士,特別是在目前政府保障制度下,未能受惠的一群,包括長者、殘疾人士、兒童、新來港人士、病人以及少數族裔等等。半年後,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提出第一批十個資助項目,包括每人三千元,資助有需要的學生出外遊學,但有意見指基金用途不清晰,遊學團既不是學生最需要的資助項目,況且目前也有其他渠道,資助學生到內地交流,例如教育局國民教育「薪火相傳」、青年事務委員會的「青年內地考察團資助計劃」、香港賽馬會的「全方位學習基金」等等。

另外,建議每月二千元,資助嚴重殘疾人士,但受惠者指二千元未夠他們購置一部維生機器。凡此種種都反映出關愛基金,未能達到原先的目標和效果。關愛基金究竟應該關愛甚麼呢?
記者:李國忠

2011-06-11 有機,有機


六七十年代,香港農業發展興盛,粉嶺的鶴藪白、打鼓嶺的雷公鑿、掃管笏大欖一帶的管欖菜心、大帽山西洋菜等本地名菜很受歡迎。但隨著八十年代內地菜大舉進駐,本地農作物難以競爭,不少農夫棄耕,農業發展式微,「名菜」漸漸失傳。自從政府於十年前推廣有機耕種後,香港的有機農場,由十年前的十多個,增至現時的三百多個,有機農業初現生機。不單有機農墟擠滿人群,有機農場的訂單越來越多,連六星級酒店大廚也親自到農場挑選有機菜。

農夫有了,農作物有了,買本地菜的人都多了,卻找不到地。翻開記錄,香港明明有四千多公頃荒置農地,面積與整個九龍差不多,那麼農地哪裡去了?
記者:何嘉敏

2011-06-04 國情教育


香港回歸十四年,唱國歌、升國旗這些國情教育,已經好普遍。新一代對國家的認識和歸屬感,是多了還是少了?特區政府剛剛發表課程指引,建議將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」,列作小學至中三的必修科。有意見認為,要培養學生對國家歸屬感,建立國民身份,單向灌輸並不足夠,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更為重要。

現行的國情教育,官方無明確指引,但對內地的政治議題,鮮有開放討論,八九年「六四事件」,在學校,是提得最少的一個課題,大部分老師教授國情時,集中在文化層面,因為爭議性最少。國民教育成為必修科之後,這些問題應該怎樣處理?
記者:鄺國惠

2011-05-28 廿八元背後


勞工界爭取實施多年的《最低工資條例》,終於趕及在今年「五.一」勞動節上馬,不過,這件本以為造福勞工界的事,因為飯鐘錢和休息日是否應該計算薪酬,演變成勞資雙方爭拗的源頭,掌聲背後怨氣重重,有僱員被逼長工轉兼職,合約變自僱,甚至有人被解僱,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。

香港的僱傭關係複雜,不一而足,最低工資以時薪計算報酬,為香港勞資關係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,大小企業如何化解今次的危機?進入通脹年代,租金颷升、物價上漲,兼且要實施最低工資,對勞資雙方是福是禍?低層勞工議價能力最低,最後會否因加得減?
記者:周詩泓

Thursday, January 12, 2012

2011-05-21 水貨兵團


上水火車站外,每日聚集了不少「水貨兵團」,每日以「螞蟻搬家」方式,將各式各樣的日用品,例如奶粉、洗頭水等,甚至新科技產品,由香港帶進深圳,再由水貨集團接收放售。水貨客每走一轉,可賺百多元外快,部分全職水貨客,甚至可以一日走三十轉。

隨著內地通脹升溫及人民幣升值,加上港貨的品質保證,港貨在內地變得有價有市,深圳更興起「港貨店」。水貨貿易除了養活了一批職業水貨客,越來越多水貨集團亦加入戰團,令上水市面變得繁盛。本輯將旁觀水貨集團如何運作,以及分析其帶來的衝擊。
記者:關銘麟

2011-05-14 港孩大作戰


「港孩」氾濫,各界紛紛「救亡」,各類課程、書籍應運上市。一般認為,「港孩」有三「低」:自理能力低;情緒智商低;抗逆力低。

《新聞透視》與心理專家和言語治療師合作,設計三項小測試,看看小朋友性格成長,與家庭父母照顧方法的關係;並會跟進接受測試家庭,詳細探討小朋友行為和家庭環境的關係。
記者:李賢哲

2011-05-07 謠言滿天飛


吃鹽可以抗輻射?日本的九級地震,是由海底核爆造成?福島核電站其實是核彈基地?五克鈈足以毒死全人類?…日本核危機引來傳媒大篇幅報道,網上傳言不絕,當中不少是誇大渲染,令到人心惶惶,甚至引發盲搶鹽現象,引為國際笑柄。其實一直以來,網絡上流傳很多不盡不實的訊息,真假難分,從ICQ到電郵,由FACEBOOK到微博,很多人不知不覺間,成為謠言的傳播者。新媒體深入民心,影響力越來越大,謠言還可以止於智者嗎?
記者: 翁振輝

2011-04-30 核能安全


兩場世紀核災,掌握著全球核能發展的命脈,中國的核電夢又會否驚醒?上個「五年計劃」中提到,沿著海岸線的核電廠將會急速冒起。龐大投資的核電項目,被沿海城市視為政績工程,及利潤豐厚的商機。山東半島一連三個核電廠,成為爭論焦點:一是全亞州最大規模的核電廠,一被譽為全球最先進的,核能科技實驗堆,加上一個被揭未通過環評的施工地,孕育全國唯一,傳出反核呼聲的苗圃。人手不足、政策不一,成為當今中國核電大業,面臨最大的挑戰。

既要填補能源缺口、緩解環境污染的危機、又要加快經濟增長,成為各地能源政策,持久恆存的矛盾。多國計劃再次踏進核電發展的黃金期,然而,核災促使全球核電發展與安全的深層反思。究竟核電這項風險投資,代價是否值得?在開托能源時別無他選下,中國如何維持核能安全,保障國民利益?
記者:陳穎忻

2011-04-23 核災陰霾


二十五年前,蘇聯切爾諾貝爾核災難留下的陰霾,至今揮之不去:未完成的善後工作;感染輻射的居民健康;以及從未停止的反核聲音。採訪隊遠赴烏克蘭,深入世紀核災現場,揭示核災的遺禍和教訓。二十五年後歷史重演,日本福島核危機驚動全球,切爾諾貝爾核核事故有甚麼經驗可以借鑑?
記者:陳穎忻

2011-04-16 遲來的春天


十二年的居權抗爭,經歷了人事幾番新,年初終於有新突破:中央政府同意港人在內地的「超齡子女」,申請單程證來港。家庭團聚乃基本人權,有人認為政府開綠燈,令一眾爭取居港權人士苦盡甘來,然而世界輪流轉,內地人曾經夢寐以求的港人身份證,如今意義大大不同。本集將走訪這場經年革命的關鍵人物,且看他們對這「遲來的春天」有何感受。
記者:陳穎忻、李國忠

2011-04-09 複製商場


踏入香港商場,你會逛到甚麼?H&M、Uniqulo、G2000、Giodano、Starbucks、Pacific Coffee、大家樂、大快活、惠康、屈臣氏等連鎖集團,進駐香港大小商場,在面對強烈競爭,以及爭奪內地客生意的大環境下,即使各商場如何出盡法寶,包裝外觀,或加建跨層扶手電梯,增加人流,甫入商場,消費者總難分自己身處何方,有學者認為,香港商場設計及店舖組合千篇一律,難見特色。

在商業掛帥下,即使房署及領匯管理的屋邨商場,亦難免走向單一,對消費者是好是壞?特色店舖有否生存空間?香港今天的商場,究竟是為誰而建?
記者:何嘉敏

2011-04-02 山寨王


「肯德基KFC」變「啃他雞KFG」,「康師傅」變「康帥傅」,「脈動」變「脈劫」, 內地的山寨劣貨早已聞名於世。不過,深圳華強北的山寨手機,名聲並不差,那裡除了有抄襲外國品牌的高仿機,也有一些加入自我研發的元素,例如附加電視功能、雙卡雙待等等,內地去年生產了二億部山寨機,估計養活數以十萬從業員,山寨機既行銷海外,亦令農民也能負擔一人一機,有人形容山寨是草根抗衡主流的一種文化。山寨手機為何在零五年後突然崛起,零八年又趨沒落?近期興起的山寨筆記本、山寨平版電腦,又能否延續這種山寨精神?科技山寨化對中國科技發展是好是壞?
記者:翁振輝